当前位置:首页 >娱乐 > 正文

2800亿元!广州一小区市值超过581个城市GDP

2024-03-29 05:19:28娱乐

中国小康网讯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通知,中小学生确定在北京、中小至天津、学生重工法兰西上海、视力视力河北等全国182个区县开展首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。不良另据教育部对9个省区市中、发生小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率升视力变化情况调研结果显示,半年多来,看古被调查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从59.2%上升到70.6%,代何引发社会关注。面对实际上古代的问题“中小学生”群体同样面临着视力问题,下面就通过一个故事,中小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中小至视力往事。

QQ截图20201116095543.png

相关新闻微博截图

  1884年,学生清柱8岁了,视力视力可是重工法兰西近视也找上了门来。看远的地方“烟雨濛濛”,看近的东西却纤毫毕现。

  奶奶开始抱怨起私塾里的老师来,她摸着清柱的头说:“都是你刚学写字的时候,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快放学,老师才让描红。书房的墙又高,外面院子又小,到了傍晚,光线不足,所以害得眼睛出了毛病。”

  清柱心里不大同意,私塾练字都是这个时间段啊,别的同学咋没事呢。

  实际上,清柱8岁时,文理就略通了,所以喜欢看小说。十九世纪80年代的小说,都是那种木刻小字的书,看起来很费眼睛。爷爷家有个大书房,清柱没事就爱进去翻书。什么《封神》、《说岳》、《隋唐》,给清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。爷爷家的书房又暗,清柱躲在里面看书,眼睛不看坏才怪呢。

  那个年代,大人一般是不许小孩子看小说的,只能读正史。等到清柱9岁开始看《三国》的时候,被爸爸发现了。没想到爸爸很开明,说《三国》倒是无妨,不但不禁止清柱,还让他每天圈点几页,就是分句读、辨人名地名之类的,类似于现在的注解标点。

  清柱一圈点就着了迷。每晚上圈几页怎么过瘾呢,就上厕所的时候偷看,结果养成了习惯,近视大概是这个时候加重的。

  木刻版还不是最伤眼睛的,还有一种石印书,上面的字比苍蝇脚还纤细,有的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得清。清柱爸爸最恨这类书,常常念叨:“它们不但伤害青少年的视力,还有伤性灵发展!”清柱听得懵懵懂懂。

  清柱10岁那年,看到同学们有戴眼镜的了,很是羡慕,于是缠着爸爸也要买一副戴。爸爸也认为事关学业非同小可,于是领着他到眼镜店配了一副玳瑁边的眼睛。

  那么,那时候配眼镜,会像现在一样先给眼睛验光么?差不多,我国古代眼镜,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深浅标度的,有点类似于现在的100度,200度,300度的样子。

  那个年代市面上还没有外国眼镜,本土国货都是手工制作。镜片不是玻璃,而是水晶的。要一块墨西哥银洋呢。

  清柱有了一副自己的眼镜,非常高兴,戴上去拜见奶奶。奶奶却喃喃道:“小孩子戴眼镜,只怕度数越来越深,乖孙孙,咱们收起来,等上课的时候再戴。”

1600927409856779.jpg

▲清代戴眼镜的官员

  实际那个年代,不但小孩子被限制戴眼镜,就连书香门第的士子们,也大都避讳戴眼镜。因为以后科举发达了,要是蒙皇帝召见,那是绝不能戴眼镜的。

  爸爸有一次对清柱讲起,他一个朋友长辈是做京官的,却是高度近视。有一次皇帝在便殿召见,对面是一扇镜面屏风,结果他对着那镜屏跪拜了,太监们都掩面直乐,把他拉过来说:“皇上在这!”皇帝虽然嘴上没说什么,但是心里很不舒服,这位大臣自然要吃亏了。

  “所以你看,戴不戴眼镜都能影响士子的前途命运呢。”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清柱说道。

  清柱的配镜经历,在十九世纪小学生那里不是个例。清代学者张子秋在《续都门竹枝词》里面就说:“近视人人戴眼镜,铺中深浅制分明。更饶养目轻犹巧,争买皆由属后生。”青少年学生群体是配镜的主力军,在这部清代民歌集中,有着生动鲜明的写照。

  我国自12世纪到清末,眼镜一直采用水晶材质,后来又有了人造水晶。近代开始使用玻璃镜片。1937年法国发明了亚克力镜片,虽不易破碎,但清晰度差。直到1954年法国发明了树脂镜片,从此成为眼镜届的翘楚,一直沿用到今天。

  镜片的材质虽然发展得越来越精细,越来越人性化,可是终比不上我们自己有一双明眸善睐、清亮如水的眼睛。好的用眼习惯,放到任何时代都是不过时的。所以现在的中小学生们,不管学业多么繁忙,也不要忘了给您的眼睛放个假!(子华)

最近关注

友情链接